跟着《上海新发现:海派城市考古》来一场CityWalk
年轻的“城市考古”学者朱一宁和丁广吉,用33张打***地图、62张历史地图、59张史料图、50张独家制图、291张独家摄影,配以深入浅出的文字,在《上海新发现:海派城市考古》中,让读者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上海。今天,《上海新发现:海派城市考古》新书首发仪式在上海市静安区图书馆海关楼2楼举行。“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样一本书?”针对这个问题,朱一宁回答:“上海的每一幢建筑,每一条马路,每一片街区,都充满了故事。2022年初,市文旅局提出了打造‘海派城市考古’的大IP,我们便开始行动,研究并撰写了一系列‘考古’上海人文和历史的文字:《黄浦江与上海》《老城厢曾经的“南京路”方浜中路》《百年“网红路”武康路》《曾经是一条河的南京西路》《上海范围内如今尚存遗迹的13座城墙》……将多年对于上海的考古、研究,形成一本图文并茂的口袋书,让更多人能跟着一本书,CityWalk大上海,更能把我们对上海的热爱分享给更多人。”
创作的过程,自然充满了挑战,更充满了惊喜。他们有幸成了蕞早一批见到修葺一新的上海体育大学“绿瓦大楼”和杨浦区图书馆的市民;还有机会深入探访高桥的国家级非遗“上海绒绣”传承人的工作室和新场修缮更新过程中的“前店中宅,跨河后花园”;更在四行仓库见到了这幢饱经沧桑的历史建筑曾经使用过的“轮兴砖”……
朱一宁和丁广吉都是理工科出身,在“城市考古”的过程中,展现严谨的研究风格。为了丰富内容的史料,团队聘请了一位远在英国的研究员,从英国国家档案馆,将珍贵的上海历史地图和各种史料,多次调档、归类,传回国内。
考古上海的古文化,离不开对马家浜文化、崧泽文化等古文化的详细深入研究。近代上海开埠后,大量江浙地区的人民也来到申城,这些都是上海文化时间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为此,二位作者奔赴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博物馆、乍浦古城和乍浦港等地深入研究。还在上海奉贤区西渡街道灯塔村寻找秦代“古秦塘桥”,在地理位置信息缺失的情况下,找到散落在城市各地的历史遗珠,做实了上海文化的延续不止与延绵生长。
随着“建筑可阅读”的深入人心,探索一座城市的方式,从传统的走马观花,演变成深入城市肌理,阅读建筑的历史和街区的人文底蕴。
正如书中的序言所写的那般:“当我们有机会走进这座城市的历史,会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,会因此而更加热爱这座城市。我们自己,也必将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中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印记。”(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)

产业招商/厂房土地租售:400 0123 021
或微信/手机:13524678515; 13564686846; 13391219793
请说明您的需求、用途、税收、公司、联系人、手机号,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。
长按/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